河南專升本語文詩詞歌賦知識點
詩詞曲賦
詩歌(詩、詞、曲)與戲劇、散文、小說并列為四大文學體裁。賦:散文
1.詩歌是人類文化的源頭,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發端于南齊形成于初唐。
特點:
1.以豐富的情感反映生活
2.對生活作高度集中的概括
詩境:形成某種情與境高度交融的具體情境,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詩眼:很能表達作者情感的詞。
3.語言高度凝練而富有形象性
4.富于節奏感和韻律美
2.詞是- -種產生于唐代,興盛于宋代的詩體。
每首詞都有詞牌,即詞調名。詞牌成為詞的韻律、句式、結構的規定格式,寫詞必須受詞調的限制。詞在創作形式上,其句式以長短句為主。與詩比較:押韻比詩更。加靈活,月文辭更加通俗詞的題材內容不如詩歌廣闊。
柳永,婉約派的代表刺入。蘇軾,開創豪放派的先河。
3.曲興起于元代,是在宋詞的基礎上,結合民間謠曲演化而成的新體詩。
分為:劇曲和散曲。其中前者主要用于演唱,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屬于戲劇。后者才是具有供人托情言志性質的詩歌。
散曲有小令和套數之分。小令是單首、獨立的詞,猿人也稱“葉兒”
套數又稱散套,是由同一調的不同曲調聯成的組曲,因此,散套至少由兩支以上的組成,多者可達數十支。
特點:音樂性強,形式上要求句句押韻、一韻到底、通篇一韻。
4.賦是漢代形成的特殊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
漢賦分小賦和大賦,前者為短小的、以抒情言志為目的的作品;
后者篇幅長,規模大。
漢賦講究鋪敘、文采、對仗和韻律。一般采用主客問答、抑客揚主的結構句式。
到了漢末,漢賦中逐漸分化出小賦。魏晉南北朝時駢文興盛,于是出現了駢賦;唐代律詩興盛,于是出現了律賦;唐宋時古文興盛,于是出現了文賦。
三十陌上桑-- -漢樂府
本篇選自《漢樂府》,著名民歌,五言詩,敘事詩“樂府”本是西漢王朝承秦制設立的音樂官署。樂府機構所采集或編制的詩皆可入樂,時人稱之為“歌詩”,南北朝時稱樂府所編錄的可以唱的“歌詩”為樂府詩,漢代樂府詩簡稱漢樂府,于是漢樂府成為一種詩體名稱。漢樂府在西漢多雜言,東漢則基本為五言。漢樂府基本特征:思想內容一-繼承并發展 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源于對社會現實的感受和認知
藝術形式--詩體,五言詩
表現方法,敘事成分增強,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結合;
多種修辭手段交融運用;語言通俗、形象生動。
作者飽含神情,敘述描寫了楚軍將士不畏強敵英勇搏殺的場景,
頌揚了他們剛毅勇武、寧死不屈的英雄主義氣概和愛國精神,
體現出對死難將士的深沉哀悼和由衷崇敬。
第一部分,敘事,描寫戰斗場面和過程
第二部分,抒情議論,歌頌楚國將士的愛國主義精神,表達對犧牲將士的哀悼和崇敬。
二十八氓一一《詩經衛風》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大類。
常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民》,從表現方法說,是一首敘事詩;從其表現的內容說,則是一首“棄婦詩”。
本詩表現了自己對家庭的操勞與貢獻,宣泄了對前夫的怨恨與指責;客觀上反映出當時社會男尊女卑的黑暗本質和處在社會底層的廣大婦女的悲慘命運
女主人公:純真、癡情、善良,對愛情執著專一;婚后,作為妻子,辛苦操持、任勞任怨;作為棄婦,剛強果決,自尊自重。男主人公:態度溫和,主動追求女主人公,婚后翻云覆雨,前后不一。多用對比:男女對比,男的前后對比,女的前后對比約婚一-結婚一-悔婚--悼婚一一憶婚一一決裂
《詩經》的手法:賦-直言其事,比一打比方(本體喻體喻法),興-以一事物起興而引詠另一事物(只有喻體)。
《詩經》的內容:風-民歌,雅-貴族制作,頌-廟堂祭祀之詩。比興句: 1桑之未落,其葉沃若。2于嗟鳩兮,無食桑葚。3桑之落矣,
其黃而隕。4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成語:夙興夜寐,信誓旦旦
二十九國殤
--屈原
本篇是楚辭體(騷體)詩歌,選自《楚辭九歌》共11首。
屈原,我國古代第- -位有偉大成就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
古代稱未成年而死或在外死去的人為“殤”。本詩用于祭奠為國捐軀的戰士,故名“國殤”。
以上就是關于“河南專升本語文詩詞歌賦知識點”的簡要分析,想獲取更多關于河南專升本的相關資訊,如河南專升本模擬試題、考試時間、備考知識、相關新聞等,敬請關注河南專升本網http://m.067578.cn/。如還有不解的問題可以隨時聯系我們在線咨詢老師。

河南專升本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于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