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郭士禮博士:探地雷達無損檢測的“技術總監”
郭士禮是河南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勘查技術與工程系主任,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學專業博士。在多年的研究中,他注意到:我國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和城市道路,大多容易產生反射裂縫、脫空、空洞、唧泥翻漿等道路深層隱蔽病害,傳統的處治修復方式通常采用“開膛破肚”式的開挖處治修復方式,浪費嚴重、周期長、成本高、影響交通、污染環境,急需提高我國道路深層隱蔽病害檢測與診斷水平,促進道路養護產業升級。他結合自己研究專長,凝練研究方向,決心解決這一事關國計民生的應用型課題。
為了提升專業能力,更緊密追蹤公路工程無損檢測的技術需求與發展方向,郭士禮選擇到河南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專心研究道路深層隱性病害探地雷達無損檢測技術。
在企業鍛煉期間,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市場需求、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帶領指導資源與環境學院畢業生參與創辦河南萬里交通科技集團無損檢測加固技術有限公司,并被該公司聘為技術總監。
2017年8月,郭士禮與河南萬里交通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橫向科研合作協議《地質雷達檢測道路深層隱性應用技術研究》,進行校企聯合科研開發合作。2018年5月,郭士禮博士作為團隊帶頭人入選“許昌英才計劃”創新創業團隊,獲得許昌市人民政府100萬元創新創業資助。2019年,與該公司聯合申報的《探地雷達定量診斷道路深層隱蔽病害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得2020年度河南省重點研發與推廣專項(科技攻關)支持項目。
幾年來,他帶領技術團隊成功研發出的道路深層病害無損檢測非開挖加固技術,具有施工快捷、不破損路面、環境污染小及凝結時間短、成型強度高等多個優點,已成功應用于河南、北京、安徽、浙江、江西、陜西等多條高速公路。
“非開挖加固技術是在不破壞路面整體結構的前提下,采用以鉆孔為主的微創工藝治理道路深層病害的方法,既避免了錯失很佳維修時機,又大幅度降低了道路養護成本,有力地推動了道路養護行業的技術進步。” 河南萬里交科集團無損檢測加固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岳光華說。2019年,該公司與安徽、陜西、浙江、北京等省(市)交通運輸部門簽訂合作協議,進一步推廣道路深層病害無損檢測非開挖加固技術,全年完成產值1000多萬元。
“要在企業基層‘一線’上做文章,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上下功夫,把論文寫到企業去,把科研做到工地里。”郭士禮這樣說,也實實在在這樣去做。
公司是科研成果轉化基地,也是科研理論與實際工程應用之間的橋梁。” 通過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參與公司創建的河南工程學院畢業生蔡文才、田朋飛、李偉偉、王榮坤已成長為該公司的核心技術骨干和重要領導力量。該校友企業和河南工程學院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在校內設立了“公路工程探地雷達無損檢測技術研究中心”,做實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協同育人,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于翔博士:助推特種纖維“中國造”
2018年7月的《中國化工報》和《河南日報》,分別以《從鶴壁走向世的“中國造”》《中維化纖打造尼龍66特纖新品》為題,報道了我校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青年博士于翔助推企業推動重大技術創新的事跡。
于翔,河南工程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系主任,2017年8月參加了河南省博士服務團,擔任中維化纖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部長。
“在大學任教相對比較輕松,有時間和精力搞科研。之所以選擇掛職,也是想把這些年積累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于翔說,他立足于自己的研究專長和我校纖維高分子材料特色優勢專業,很快在中維化纖股份有限公司找到用武之地。
作為2015年豫滬產業合作對接的碩果,從事尼龍66系列產品研發、生產的中維化纖,在入駐鶴壁3年內完成了從建成投產到填補國內空白等一系列創舉,吸引了來自全球化纖行業的目光。中維化纖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錦綸66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這是一種可應用于汽車安全氣囊、降落傘等產品上的原料。“該原料的核心生產技術和錦綸66色母粒的核心生產技術一直掌握在國外相關企業手中。”中維化纖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王海倫介紹,長期以來,他們不僅要從國外進口原本色原料切片,還要進口彩色原料切片,生產成本較高。
于翔博士擔任中維化纖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部長以后,與企業科研人員開展聯合實驗、項目研發,致力于提高產品性能、減少產品殘次率,致力于攻關原料及色母粒生產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在“PA6色母粒”項目的研發中取得重大突破,可實現公司色紗全產業鏈生產。
很快,他幫助企業研發的用于生產汽車安全氣囊絲和軍用降落傘布的尼龍66特種纖維熱銷國際市場。這種產品熱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它有一個特別性能。“尼龍66特種纖維看上去無比纖細,卻能承受20千克拉力20年不斷裂”,于翔介紹。
在于翔看來,公司發展離不開技術支撐,技術提升離不開團隊的力量。掛職期間,他堅持每周給公司的技術團隊開展業務培訓,鼓勵技術人員不斷提升技術水平。
在鶴壁期間,他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擔當科研攻關、技術創新等任務的同時,全力做好創新驅動的“帶頭人”、校地合作的“牽線人”,架起派出單位與掛職單位之間的橋梁,實現多層面、深層次的校地合作。積極促成了河南工程學院與該公司進行產學研基地合作,多次帶領學生團隊參與企業的科研攻關和項目研究,破解企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校企雙方合作共贏。
三、法冠喆博士:從美麗鄉村建設的“門外漢”到“內行人”
法冠喆是河南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博士,2018年9月份,到鶴壁市住建局掛職擔任副局長,分管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農村危房改造、傳統村落保護、“廁所革命”等工作。他將所學知識與住建領域相關政策相結合,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中央重大部署在鶴壁市的貫徹落實。
“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理論研究,實踐經驗較少,一直想通過掛職得到歷練。”法冠喆說。
從一名大學教師轉型為一名地市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角色轉變很大,工作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了政府部門才知道,這里的工作狀態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樣,很辛苦,也很高效。”法冠喆說,雖然所做的工作和他以往接觸的知識領域有所不同,但相較于理論研究,基層實踐更鍛煉人,讓他少了很多“書生氣”,掛職鍛煉提升了自己的綜合能力。
他克服各種困難,迅速進入狀態,不越位,不缺位,以干好事情、完成任務為原則,以整體和大局為重。為盡快熟悉工作,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多聽、多看、多想、多做”。除了一些必要的會議,他基本都泡在各縣區,每天的“微信計步”都在兩萬步以上。很快就對各縣區的信息了如指掌,理清了住房建設和城市管理工作流程脈絡,由“門外漢”變成了“內行人”。
法冠喆說:“因為以往的生活習慣和歷史遺留問題,農村存在種種環境衛生問題,工作推進難度很大,但群眾滿意就是很大欣慰。”為了不折不扣地干好這些工作,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提高他們的滿意度、幸福感,他加班加點到基層督導,工作狀態經常是披星戴月。
為做好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他聯合扶貧、民政、殘聯等部門到各縣區進行全面排查,入村入戶進行實地調研,對符合條件的改造戶分類建立詳細臺賬,2019年實現全市危房基本清零;為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他牽頭制定鶴壁市年度農村垃圾治理方案、廁所革命方案、旱廁清零方案,定期對各縣區垃圾治理工作進行督導考核;為促進全市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他積極協調,組織科室人員指導各縣區申報傳統村落,2019年組織申報了1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13個省級傳統村落,成功獲得了省級補助資金1080萬元。
多年來,我校堅持主動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推進深層次的產教融合、實質性的校企合作,郭士禮、于翔、法冠喆是我校廣大青年博士的代表,他們積極響應學校號召,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實驗做在車間里,為企業解難題,為地方謀發展,在服務社會中實現了青春出彩。
近幾年,學校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行業龍頭企業、地方高成長性企業共建行業學院10個、企業冠名班15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335個,教師主持完成國家標準1部、行業標準1部、地方和企業標準4部,幫助行業企業解決了一大批技術難題,2019年為企業培訓人員達24282人,開展社會咨詢服務項目20余個,學校雙師雙能型教師總數達600余人,為學校建設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院校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GDI智庫)發布的“應用大學排行榜”中,學校在全國應用型大學(非博士培養單位)中的綜合指數、應用指數排名連年攀升,2020年綜合指數位列全國61名,比2019年提升12個位次,比2018年提升28個位次,在全國應用型本科院校梯陣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

河南專升本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于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